關於本網公告訊息生態部落格投票中心留言板網站導覽聯絡我們
大度山歷史 東海名人堂 生態專區 東海校園 東海別墅 環境監測 四季專欄
Home > 東海校園 > 入口區 > 體育館
[ 體育館 ]

約農路走到一半,你們兩若是向左邊看,應該可以看到一棟建築物,以及一塊有斜坡的草皮,你們兩可以在草皮上靜靜的趟著欣賞東海的天空,或是看看在草皮上玩樂的小朋友,幸運的話,有時會遇到有人在草皮上彈著吉他唱著浪漫的情歌哩。

    體育館開工於民國四十七年初,年底落成,是東海早期較大的建築物之一,第一層為室內籃球場,樓上為大禮堂,可容座位一千以上。早年的畢業典禮都是在這棟建築物裡舉行。

    這棟建築陳其寬最初的構想是將大禮堂與體育館分開,中間以庭園作界隔,其後再配以游泳池,類似一合院的組合。現有形式是張肇康先生回台後臨時決定更改的。這樣一來,這棟建築就需要一個非常大的場所,而且建物的量體也要很大。把它放在學校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將教堂那種崇高的感覺壓下去。因為它是全校最高的建築物。我們在約農路上看,並不覺得它大、它高。然而,如果你走到近處看,就會發現它確實相當高。這是因為建築師--張肇康利用一些手法,將它造成這樣的景觀效果。

    張肇康為了讓它感覺起來小,利用了幾種辦法:

1.把它擺在下坡的地方。同樣的建築物,擺在上坡和擺在下坡,給觀者的感覺是完全不同,擺在下坡看起來較小。

2.地基下挖,減低它的龐大感。

3.再把它拉遠一點。越遠感覺就越小。

4.離建築物稍遠的地方,再種一些松樹。這樣整個建築物在視覺上,是分成幾個零散的小片段,而不是一個整體,當然也就不會覺得它大了。

    這棟建築物,張肇康先生確實花了不少的心血。例如在這麼大片的立面上,把它逐段分成幾個比較親切的尺寸;又為了兼顧通風與視覺上的美觀,把通風口藏在裡頭,不讓人看到;又因為體育館裡換氣量很大,而且這個量必需柔和,如把全部的窗子都打開,換氣量固然大且快,將使流汗的運動者容易著涼。因此,為了柔和,氣流都是間接轉的,不是從最上面就是最下。如此一來,換氣量一樣大,但因是經過轉折,所以很柔和。這個通風口分成上下通風,在立面的中間部份沒有作,是因為視覺上的考量。因為把牆隔在中間,上下兩邊看起來會較小,所以不覺得它龐大。

    關於體育館前種松樹,是因當時很多樹送到學校,不種又不行,尤其是龍柏或松樹的樹型又不好,一棵一棵直挺挺的立在那裡。把他放在建築物前,如不妥善處理,一不小心就會破壞建築物的景觀,因此,龍柏一般都是放在墳墓旁。陳其寬說當初種這批松樹的時候,是先拿竹桿放置看看,等整體的感覺對了以後,才種下去。

    為了室內的通風、採光與乾燥,在體育館的外面必需挖去土牆,以使建築物的兩邊都可以採光。如此一來,為了館外土牆裡頭或多或少的水,必需要排掉,讓裡頭比較不會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牆體上每隔一兩公尺就會有一個排水孔。當然這個代價是很高的,為了使水可以排到乾河溝,中間還挖了一百多公尺的地下函管。

    結構部份也是一樣的用心。非結構與結構在建築語言上都清楚的反映出來,旁邊的磚塊是非結構,而混凝土是結構,它是用親水混凝土,在灌的時候量很大,不能一次灌很多,所以一定要分段,分段的話,每一轉角都要讓它稍微調整一下,好讓線條看起來比較清楚,也比較不會刮傷人,這些當時都考慮到,非常的細膩。甚至窗臺的部份,木頭窗都還要做另外一種磚塊,讓磚塊的水不會滴到牆裡頭去,所以漏水的情形比較少,當時在施工和設計上都花了很多的心思。

    以前畢業典禮是從各學院出發,然後從約農路過來,再進入到禮堂裡頭去。在下坡的地方,整理出一個空間,作為露天的音樂廣場。廣場邊是緩坡,緩坡可以坐人,如果有表演,前面平臺可以當舞台,緩坡則可當觀眾席。可是到畢業典禮的時候,從緩坡下來,然後再逐級而上,就會漸漸覺得,這個體育館還蠻大的。張肇康就是用這個組合來達到這個效果。

    由於這棟建築物的量體那麼大,同時,又要顧及因不想破壞當地的景觀而採用當地建築的斜屋頂,做起來就不容易。這棟建築物的跨距大概有二十幾公尺,張肇康採用三角拱的方式處理。由於這在臺灣是第一次嘗試,經驗不夠,為了解決這個大跨距,又是中國建築斜屋頂的型態,它的樑顯得相當粗大,如果和後來完成的男生餐廳、銘賢堂作一比較,就可發現個中的差異。對此,陳其寬的解釋是:在力學的結構工程上,體育館是用死接頭,為了確保安全,必需將樑柱加粗;相反的,男生餐廳與銘賢堂,採用的則是活接頭,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地震等帶來的衝擊力,所以可以節省很多的材料,不過,它確實是一棟很用心的建築。把建築的量體,從一個大片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這樣看起來比較親切。所有的用心就是為了把它變小,所以,這是一棟非常用心的建築,今天,你是不是也同樣的很用心,去體會建築師的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