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公告訊息生態部落格投票中心留言板網站導覽聯絡我們
大度山歷史 東海名人堂 生態專區 東海校園 東海別墅 環境監測 四季專欄
Home > 東海校園 > 學院區 > 文理大道
[ 文理大道 ]

認識文理大道的特色:

一、空間理念形成的根源

文理大道會以這種空間形式呈現,其理念的形成有三個主要根源。

 

1.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校園的中央草陌(Mall)

    維吉尼亞大學校園是曾任美國總統的傑弗遜根據他的「學術村」教育理念規劃的校園。東海大學的創校精神和傑弗遜的理念頗有相似之處,都認為大學是一個離開塵世追求理想,師生共同生活、學習、自給自足的社區。強調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以及通識性的課程。而校園就像一個村落,由一些小型而獨立的房舍圍簇而成。在配置的形式上也有相同的特色,如兩側的建築排列不完全對稱,各自獨立,但僅類似而不相同。如圖書館在維吉尼大學是放在軸線的端點上,但在東海則是被安排在另一條與文理大道直交的軸線端點上,這和中國建築的空間轉折手法有關。

2.日本寺院的坡道

    一九五七年陳其寬先生到東海前,曾到日本旅遊,在日光(Nikko) 曾見過一個寺院的坡道,引發他對文理大道(當時文、理學院已完成,但尚未有步道)的處理方式,即將坡道劃分成一截截的小平台,宛如一個大階梯。

 

3.五、六0年代的延展性的大學空間模式

    以一條延展性的中央步道作骨幹來串接兩側的校園設施,最主要的概念是為了考慮學校擴充成長不受限制。這種線形的發展模式是二次大戰後盛行的規劃理念。不僅許多大學的校園規劃都循此一理念,連都市的發展也受到影響。雖然,當時東海大學並未有擴充的計劃,但這樣的空間觀念仍然影響了校園的配置。

    我們可以回溯文理大道空間觀念的來源,維吉尼亞大學的Mall給予文理大道一個開放空間的個性,日本寺院的參道則造成它今日的節理,而延展的觀念則使它不致成為一條封閉的軸線。

 

二、「虛實」、「鬆緊」的空間韻律感

    當我們走上文理大道,在兩側學院群紅磚灰瓦和濃密樹蔭的烘托下,文理大道不僅扮演著串聯各學院間的主要動線,其獨特的空間感更是令人感受強烈。文理大道與兩側各個學院之間所留的空間大小並不相同,因此,在經過「文理大道」的過程中,這種空間的鬆緊、收放產生了有節奏的空間韻律,使得空間的體驗不再是單一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到、體會到,一系列空間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景觀,給人不同的感受,毫無單調的感覺。接近圖書館時,兩側的空間則收縮至約略相等的距離,形成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對稱感覺,因此這一連串空間序列的安排,使得行走在文理大道的情趣、經驗是多層次的、豐富的。而散落兩旁的房子與草地,有如實體與虛體的交錯重疊。當走進院落與房子裡,發現其間因地形所產生的樓層,不斷的變化,時而一樓時而二樓,你就能夠感受到建築物與大自然的搭配竟是如此的巧妙。

    雖然,每一棟建築是靜止的,但是他們所構成的連續空間,則顯示了不斷的變化與動態。由於設計者不斷的採用若虛若實的手法,企圖達到引人入勝的心理,使人一步步的被引入校園,同時也增加了校園的空間深度。將山門兩側的迴廊透空,把校長辦公室抬高讓底層空出來,以空心花磚砌就的圍牆,及向外挑出的二樓迴廊來打破合院後方轉角的封閉性,以及刻意插入一小段的開放空間,使向來結為一體的廂房和迴廊分開。透過這些開放或半開放的手法,使得教學區內的兩大空間集團:院落建築群為實空間,戶外空間為(以文理大道作象徵)為虛空間,打破了先天的對立性,讓他們不斷的互相滲透、通融,進而達到一種空間的二重奏。因此,走在這個區內,我們的視線可以自由的穿梭流轉於文理大道及院落及院落後面的景觀之間,從而得到一種富景深變化且又活潑生動的空間經驗。

    這裡的建築與空間,常常不能一目了然。只有置身其中,徐步進行時,才能感到它的連續性。照相機在這裡失去了他的威力,因為相機所拍出來的,只是其中的某一角度,是靜止的,是無法窺出全貌的,當然,更無法表達出周遭整體所予人的感覺。                      

摘自『東海風』『東海校園建築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