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汎 陳奕僑
李武憲先生今年78歲,在台中市出生,之前去過阿根廷做生意,覺得那邊環境不錯,就居住下來,大約有20年了,覺得那邊的房子都很漂亮,不像台灣土地小、人口多,別墅當初在蓋的時候,也是很有規劃,簡直就像台北的天母,但現在已人事全非。阿根廷每棟房子都有規定8.66公尺,不能蓋超過,台灣都蓋4米寬,差很多。住在東海別墅只有六年的時間,現在退休了,有一個兒子五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住在東海別墅有20年以上了,見證整個東海別墅的形成。
那時候東海別墅剛蓋好的時候,李先生才搬遷至此,那時候這裡都沒住什麼人,連商店都很少,以前都是綠地,現在都被變更改為住家,福客多那一排,有三個房子,左邊的靠二弄,右邊靠一弄,中間那一間變更後,整個路都被擋死了,左邊也不能出去,右邊也不能出去前面被人家擋住,那一間很可憐。綠地是大家共有的財產,一些都被人家破壞掉。李先生的女兒當年來這裡住的時候,四周圍都沒有人住,她的兒子在這出生,現在大四,他們在這也住很久的一段時間了,那時候東海別墅這邊沒有水,衣服要是洗完,到晚上都會變成土黃色的,因為風沙大,這邊都是黃土,那時的居住環境不是說很好,所以大家都不來。但那時候他們來這住的時候,不覺得環境不好,因為整個社區都是別墅蓋的很漂亮,會來這裡買房子,主要是覺得這裡景觀很漂亮,那時李先生看了兩棟房子,一棟在這、另外一棟房子在文心路,這裡的房子比文心路還貴,文心路那邊一間大概120多萬,那這裡要155萬,當年這裡的房子,最高2層樓,全部都花園洋房,設計的都很整齊,這裡比市區蓋的還漂亮。那時候李先生都會請人來修剪樹木,尤其到了秋天、冬天有霧的時候更漂亮,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是庭院,整條路都是花園很像美式房子,所以才來買這邊的房子。
在北屋建設公司尚未開發此處之前,以前這裡沒有幾戶人家,那時候17巷這一條巷子只有他們一戶,現在在東園巷那邊的店面,最原始的只有如意水餃店,已經有20年了,四季百貨旁邊有一個荒廢大樓,20年前是育成幼稚園,後來他賣掉之後在國際街那邊蓋,現在又賣掉了,幼稚園斜對面22巷跟新興路,三角窗那一個地點,就是北屋建設公司老闆的房子,那時候那裡是整棟。東海別墅是北屋建設公司來蓋的,範圍大概是四季百貨公司到學校旁邊福克多那個地方,當時17巷出來那邊都是甘蔗園。早期的新興路聽說都是墳墓,所以那邊有一間廟,現在是老人會館的地方,那個廟早期就是供奉墳墓裡面的「百姓公」,那裡整片都是墳墓,包括西門町那邊也全部都是;而台糖宿舍那裡早期是甘蔗園。20年前這邊都是騎摩托車比較多,那時候這條路比較大,開車不用會車;那時候還沒有台中港,日本時代的台中港已經廢掉了,現在的台中港是光復之後才蓋好的,台中港才20年的歷史,東海還比台中港還歷史悠久。都會公園、瑞聯在早期也都是一大片墓園,而台中監獄是後來才搬到這邊的。
為什麼這裡會被稱為東海別墅呢?這是因為別墅區位於東海大學附近,學校裡面環境很好,可以下去散步,才說這邊是東海的別墅,北屋建築公司建築把東海別墅,設計成每一棟都有一個庭院,都蓋的很漂亮,以前整個新興路從現在的屈臣氏那邊開始,一直到遊園路,都種榕樹,有請園丁來修剪的很有造型。
來這邊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工作者,農夫沒有人住這裡,所以這個地方都是屬於環境較好,素質較高的人才會來住這,早年是黃土高原沒有人要來,建設以後這裡變得相當高級。北屋建設公司的陸董事長,則是參考國外的建築,才在此蓋美式的別墅。那時也有些人買一買也沒來住,因為那個時候風大、水又不方便,要是有個生死病痛,要跑去市區太遠了,而且當時時還沒有童綜合醫院,連榮總也還蓋不到20年,所以非常不方便。那時候房子,就只有到別墅這邊,沙鹿這一段,都沒有房子也沒有靜宜、弘光,弘光那時候還在台中,後來才搬到這裡,而且連監理所都沒有,大部分都是田地。後來是因為有東海大學的學生,人潮才會過來,才會發展這麼繁榮。
那時候東海大學的校長,是梅可望校長,那時的東海別墅都沒住什麼人,李先生還去找梅校長談談看,是否能找學生來租社區,當時學生很少,約三千多個學生,發展到現在五十幾年有一萬多人。以前從台中港路到SOGO那一代,完全都是田地,當年這裡的房子都沒人要買,當時都不知道這裡會發展的這麼好,再加上這裡的農作物因為紅土壤而無法種植,而且當時沒有水,所以在這邊要喝水是很困難,沒幾戶人家在喝水,不過那時候北屋建築公司挖了一個深井在社區裡面,所以要是來了太多的人也會有沒水喝的可能性,不過那時候井水的水質不錯,現在那口井大概已經有30年了,由於這裡是位於大肚山,所以井鑿得很深,由於井鑿得深所以也花了很多的錢。
因為東海大學在附近,學校裡面環境很好,可以下去散步,才說這邊是東海的別墅,就找建設公司來宣傳,建築公司當時都沒什麼在宣傳,那時李先生他們社區的人,就自己下山去宣傳,拉客人來這裡買房子。李先生他們那時還創了一個自治社區,因為那時候這裡稱作新庄村,村長住在龍井鄉的另一邊,東海別墅這邊,可以說跟他們都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裡也很少人居住,有事情也無法跑去跟里長說,所以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三不管區,才會成立一個自治委員會,來管理這個社區,那時候還沒有東海村,國際街那邊,在當時都是甘蔗園,連路口這個天橋都沒有,以前工業區都是甘蔗園,到最後才開始蓋工廠,遊園路那邊是做飛機跑道用的,那時候那邊都沒房子、電線桿,飛機要下來很方便。
自治促進委員會、自治社區,之後才改稱作管理委員會。此管理委員會是當時社區居民共同發起的民間團體,那時第一任會長就是由李先生擔任,李先生在管理委員會待了4年的時間,在管理委員會任職的時候另外沒有工作,所以時間都花在管理委員會上面。而且那個時候沒有辦公室,都是在自己家裡面商量事情,管理委員會差不多有6-7個人,那時候李先生在管理委員會是當主委,每個月都有酌收一點經費做為基金,經費是用來雇人,大家都是義務性幫忙,都是為了這個社區發展。雇用的人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衛生跟景觀這兩個,衛生就是收垃圾,景觀就是修剪樹枝,要有造型美感。由於沒住幾戶人家,所以也沒有垃圾車,李先生才雇用一個專門來清理路面髒亂,並清運家家戶戶的垃圾,一個禮拜來清理一、兩次。那時候怕小偷多,還成立治安維護會,因為當時派出所在新庒村不在這裡,所以才成立治安維護會來管理這個社區,由這些委員跟政府、鄉公所說,再跟派出所說,那時候沒有巡邏的員警,以前也沒有裝監視器,監視器也是最近年初的時候才裝,因為這裡治安壞很多年。
以前的路很大條,現在路要拓寬都沒辦法,因為現在都是私人住家的土地,大家都往外裝看板,路都越來越小,沒辦法管的原因就是政府沒有徵收,政府在地記圖裡面,看起來都是路,實際上都是私人土地。
東海發展的這麼繁榮,都是因為東海大學的學生增加,靠著東海大學的學生庇蔭,才能發展的這麼快,因為學校學生越收越多,自然店家也變多,所以李先生對東海大學的學生的印象不錯。